其他 / 政治

更Lifestyle的《號外》……

「很多文學作家以為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就可以重新開始,但事實卻剛好相反,他們總是離不開那個地方。」製作《90後‧明就明》特備節目,有機會訪問到90後鄭金鈴,她被問到會否移民時這樣回應。無獨有偶,兩宗離職新聞,鄭金鈴一句「離開,離不開」襲上心頭。

市建局總監譚小瑩以與主席蘇慶和有根本分歧(Fundamental differences)去解釋離職決定,說到底就是不同意市建局置盈利考慮於社會使命之前,不接受市建局變田生之流(市建局之變有時間再談)。

另一宗離職的新聞是張鐵志3月31日在自家facebook公開宣布將會離開《號外》雜誌主編的位置。我不認識人稱鐵志、張老師的張志鐵,只一次在咖啡店擦肩而過。不過,相識不等於了解,了解可以嘗試從他入主《號外》後出現的變化感知。

SNAP2043

節錄自張鐵志facebook:

「之前提過,今年個人與家庭會有一個重大變動:就是我即將在四月中搬回台灣居住,離開號外主編的位置。

原因是多重的:想多陪陪獨居的父親,環境的惡化(你懂的)、想回台灣做一些事情(文化的、媒體的、政治的--但不會選立委啦)。

關於未來,目前沒有確定的新工作,但已經有些有趣的計畫期待和朋友們一起做,也歡迎各種新的可能性啊。

我當然非常捨不得香港,捨不得「號外」這個我過去兩年多拼了命參與的刊物,(據說會變回更lifestyle,這句及後已被編輯及刪除),(據說會變回更lifestyle),真的很感慨。五月後我會改為擔任號外主筆,寫點東西,畢竟還是很希望維持和香港、和號外的連結,而未來我在台灣不論做什麼,也會持續努力促進台港的連結,不論是音樂、文化、社運等。這應該是未來的人生都不會放棄的工作。

所以,台灣的朋友請準備喝酒吃飯(hello!),香港朋友更要吃飯喝酒吧(farewell….)。

(真正離港那天再來寫更長的感言。)」

張鐵志2012年10月加盟《號外》,他的離職公開(初版)有兩個訊息:

1) 環境的惡化(你懂的);

2) 據說會變回更lifestyle。

究竟環境怎樣惡化?為什麼要變回更lifestyle?翻查張鐵志擔任《號外》期間的封面故事(ISSUE434至ISSUE462),大家可以自己判斷。我花了點時間(其實花了很長時間)找到張鐵志擔任《號外》主編後的值得細味的封面故事。

【2013年1月ISSUE436】

SNAP_CITY_436

封面人物:黃之鋒、黎汶洛、周庭

題目:改變時代的新青年

主編的話(節錄):「時代越來越焦躁,陰霾也總是在天空上方威脅著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渴求一個美好而理想的生活,但理想生活之所以可能是有賴於許多文化、社會與政治條件。不去面對與改造這些環境,談論「美好的lifestyle」就不啻只是一個海市蜃樓的幻象。年輕人正在改變歷史,「號外」也會與各種社會新力量一起思考與改變我們眼前的時代。」

【2013年2月ISSUE437】

SNAP_CITY_437

封面人物:何韻詩、黃耀明、陳志全

題目:Gay & Proud

主編的話(節錄):「我們正在創造歷史。
去年的香港和台灣,確實是不一樣的一年。明哥在演唱會公開說他是同性戀者, 慢必以公開同志身分當選立法會議員,趙式芝和另一半在法國舉行婚禮,何韻詩在同志大遊行出櫃──而那場同志遊行是歷年來最大的;在台北,去年第十屆的同志遊行有六萬人參加,是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在美國,歐巴馬總統公開表示支持同志婚姻。
除了成就之外,我們也看到保守力量的反挫,如立法會否決何秀蘭議員要求政府針對性傾向歧視條例進行公眾諮詢的動議。今年一月中,封面這幾位主角和何秀蘭成立大愛聯盟,希望推動反歧視,但梁振英先生的施政報告卻再度讓人失望。」

【2013年7月ISSUE442】

SNAP_CITY_442

封面人物:艾末末、左小祖咒

題目:香港躁動的十年

主編的話(節錄):「本期《號外》的另一個大專題,是香港躁動的十年。從2003年七一開始,香港經歷多重的變化與衝擊:新的價值與新的社會力,以及陳舊的權力結構加上的新的壓迫,兩者同時在改變著香港。在這個重量級的專題中,我們提出了理解這十年最重要的十個關鍵字,邀請十位作者來寫,並針對十個關鍵字訪問了若干代表人物;這既是一場歷史回顧,也有作者個人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許。過去十年涉入多場戰役的黃英琦撰寫長文討論香港公民社會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專題中的許多作者和受訪者都是06年到07年間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的主要參與者。在那幾個月中,他們和其他許多人在碼頭上為香港打開了一道新的歷史之門,讓本土、保育、集體記憶、80後等關鍵字緩緩駛入維港,在如今激進本土派的喧囂下,他們的聲音格外可貴。
上述兩個專題加起來的關鍵詞,可以說是「音樂、政治、香港」,而這三者在最近的一個重要交集就是七月一日的香港巨蛋音樂節──又被戲稱「維穩音樂會」。如果在中國,壓制異議的維穩手段是讓你消失或者消音(一如艾未未和左小祖咒所遭遇的),那麼在還算有自由的香港,可能用金錢和娛樂來收編消解抗議。
在許多網民的抗議下,參與巨蛋音樂節演出的樂隊Mr. 和Rubber Band都提出回應。後者在6月22日更發表聲明說:「政治從來都在身邊,很平常。今次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政治課,令支持我們的樂迷失望,我們由衷致歉。經過這幾天的反覆思量,我們覺得其實哪裡有舞台,哪裡都可以發聲。」人們未必同意這樣的立場,但起碼這次事件後,樂隊和我們所有人都更清楚知道,香港核心價值的底線是不容侵犯的,更了解所應捍衛的和奮力爭取的價值。這個事件,成為香港前進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試煉。
After all,香港七一十年和中國神曲兩個大主題,看似毫不相關,其實都在扣問同樣的問題,都同樣分享艾未未在新專輯中所歌唱的:
「昨天是你的,今天是你的,明天不给你
明天還给我,你没有明天,明天歸了我。」

走過十年,無論昨日和今日是否是你的,但明日終將是我們的。」

【2013年9月ISSUE444】

SNAP_CITY_444

封面人物:陳淑莊

題目:新界東北 保衛我們的生活

主編的話(節錄):「香港人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香港。
新界東北是這一年來香港的重要焦點,並且讓港人看到土地背後不正義的利益分配結構(以及陳茂波如何離奇地佔領官位)。但關鍵的是,為什麼居民居住多年的房子、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可以輕易地被改變?為什麼他們與社區鄰里的關係,與土地的連結,可以被政府被強行拔除?
人們有沒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與權利?
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只是東北,而是整個香港。這幾年來,或是由於地產霸權的日益擴大,或是來自「中港融合」的密謀計畫,港人所珍惜的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地被改變:社區被剷除,農村被摧毀,老店逐漸消失,銅鑼灣變得越來越陌生。香港,難道要從「借來的地方」變成「他人的地方」?而不是真正的「我地」?
尤其,當生活面臨「被變遷」時,人們有沒有發聲的機會,有沒有權利參與與介入關乎他們命運的公共決策──從自己生活的社區,到整個香港的未來?
這其實也是所有希望保衛自己的生活不被國家和資本強權掠奪的人們,都想提出的問題。所以本期opinion作者司徒薇說:「我們在做的只是為了爭取民眾參與民主規劃香港現在與未來的權利」;「保衛我們的生活是要重奪不是佔領。」

【2014年12月ISSUE459】

SNAP_CITY_459

封面人物:沒有
題目:想像新香港
主編的話(全文轉載)
重新想像香港2014無疑已經成為香港歷史書寫中的關鍵年。而這一年,也正好是1984中英聯合聲明的三十週年──那一年決定了香港的新歷史軌道,而此刻,我們再次來到新的關口。
⋯⋯
這一年之後,香港會走向什麼樣的新方向呢?

有人說,佔領區體現了香港的一個另類烏托邦,一個連儂的夢想世界,人們在街道和帳篷中重新發現自由、創意與愛。並且,在這場佔領之後,香港會再也不同──只是,到底這個新生的香港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這是2014年最後一期《號外》的封面故事要和讀者一起去思索的問題。兩篇opening是來自不同世代的作者劉細良和周庭,兩人的焦點都是香港的世代問題,這次佔領運動最突出的意義之一。

封面故事第一部份是「創意烏托邦」,我們邀請兩位建築師重新思考金鐘的空間規劃,畢竟,這次雖然不是顏色革命,卻絕對是一場空間革命。在這個十足「離地」的金鐘空間,人們第一次感受到街道可以被如此舒服地行走著。接著,藝術家魂游分析了抗爭的藝術與想像,設計師毛灼然則特別聚焦在街頭浮現的各種創意字體。

第二部份是「香港精神」,深度報道那些代表香港精神的人物與理念:讓港人得以有更好看電視的王維基、關注政治的道德的哲學家周保松、用文字和抗爭之身書寫香港故事的作家陳慧;另一方面,陳冠中、葉長安和我對談社會創新在香港的理念與實踐,阿P( My Little Airport)和周博賢對談音樂和社會,以及音樂人如何選擇自由或噤聲。當然,談新的香港精神,最重要是那些「不願做旁觀的青年」(借用MLA 的歌詞)──我們報導了四個雨傘青年的故事,他們和這次撐起傘的成千上萬中學生與大學生,都是香港的金色未來。

第三部份「佔領之後」是五篇重量級的論述:李照興(後佔中的Plan A B)、游靜(香港需要潤滑劑)、馬傑偉(旺角的異質性)、毛淳宇(讓想像力奪權) 、何雪瑩(紮營的意義),角度各自不同,為我們一窺雨傘之下的幽微與矛盾,以及後佔領時代的不同可能性。

第四部份「Very City」,是《號外》於12月和理工大學、「Very Hong Kong」策劃的展覽,目的也就是重新打開香港這座城市空間的可能性。

放在Culture Page的第五部份則是五位作者以更個人的角度來描述,他們或在場或不在場,左膠或不左膠。開篇則是藝術家白雙全提供Culture Pages的文字。

本期的電影Feature有深度專訪南韓當代最有代表性的導演朴贊郁最新的微電影計劃,以及剛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的台灣導演易智言;音樂方面有本地音樂健將恭碩良,和被視為台灣最動人聲音的歌手巴奈;藝術方面是今秋巴黎藝術現場:東京宮的Inside China展覽以及本刊10月號封面故事Louis Vuitton Foundation的首批珍藏展覽。此外尚有Willis Ho走訪她住的深水埗的老店故事,和專訪台灣簡單生活節/Simple Life創辦人(也是前魔岩唱片負責人)張培仁談台灣當代的青年文化和生活美學──這位華語流行文化中最厲害的論述者難得接受媒體深度專訪,值得細讀。

Fashion Section 以Pradasphere 展覽為重點,這個展覽是將創作主腦Miuccia Prada 的所思所想和品牌背後複雜和反傳統的理念鮮有徹底地向公眾共開。另外本期附贈的《Design Post》深度報導本地設計界盛事「設計營商周」,並專訪知名建築師嚴迅奇回顧香港建築50年的轉變。

這是2014年12月的《號外》。去年1月本人擔任主編後的改版第一期,封面是學民思潮三人,主題是青年如何改變時代,而在這幾個月,我們的確看到香港青年已經深深改變了香港。因此兩年後的今期來重新想像新香港,既是一個美麗的巧合,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對未來的美好想像,其實現必定困難,但讓我借用周庭在本期opening的:「正正就是因為我們年輕,前路崎嶇又如何?艱巨又如何?實在沒有甚麼值得我們害怕的事情。所謂青春,就是用我們最黃金的時間,來做最有價值的事情嘛。來,讓我們一起勇敢走下去,給另一個世代的人明白,青春的真正意義。」

讓我們與這些年輕人站在一起,陪著他們,一起追求新香港。

《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

【2015年1月ISSUE460】
SNAP_CITY_460
封面人物:梁國雄
題目:香港的十種未來
主編的話(節錄):
「面向未來:要贏一齊贏
讀者看到此文時,我們已經告別了2014的巨大風暴。
⋯⋯
這場歷史風暴讓香港的某個部份成為一片廢墟與殘骸,但在這些廢墟之中,無數的黃色花朵正堅韌地綻放,而那些廢墟的石塊也將被我們一一拾起,讓他們轉化為重建香港未來的一磚一瓦。
是故,2015年的第一期《號外》,我們要和讀者一起思索與拼湊我城的未來。正如潘國靈在Opening Remarks所寫的,關於香港,「舊的已死,而新的有待重生。」

本期封面人物是長毛,拍攝地點是曾為風暴中心的立法會外龍和道(謝謝攝影師 Roy Lee)。讓長毛成為《號外》封面,一直是我的心願之一,這不是因為他是一個激進派的政治人物,而是因為他已然是一個香港icon,一個香港反叛精神的象徵。而這個反叛精神也將帶著我們走入未來,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抗命時代,需要去抵抗各種脅迫,去爭取更多的自由。

除了政治,我們也深度探訪其他九個領域的人物,探討他們個人以及該領域的未來:

網絡媒體:成立十年的獨立媒體在佔領運動期間更加壯大,而這兩年我們目睹新的網絡新聞媒體不斷出現,連《100毛》都即將創辦新的網站,然後到了最新的震撼消息是「主場」轉身成為「立場」。這些新媒體將如何改變我們對香港與世界的理解?

另類教育:資深教育工作者馮美華和新成立的生活書院,以及佔領之中與之後成立的各種讀書會,如何提供社會和青年另一種知識傳遞的可能;本土農業:周思中和李俊妮在保衛菜園村運動之後,成為全職農夫,這兩個「下鄉知青」如何看待本土農業的發展?

眾籌電影:杜可風和兩位年輕電影工作者正在拍攝《香港三部曲》凝視香港現實,而有意思的是,他們是透過Kickstarter籌募資金,這是不是香港電影的新道路?」

●●

看過封面人物、題目以至「主編的話」的種種,不會相信與家人團聚是離職的原因。了解張鐵志在美國主修的科目、有看過他的著作《反叛的凝視》的話,更不會相信想回台灣做一些事情是離職的原因。原因只有一個,環境的惡化。

沿用行會成員查史美倫的「黑人百年選舉與香港爭取真普選一樣」,今天的香港有點像美國60、70年代黑人,特別是部份黑人為爭取民權,組成主張使用武力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這點與不少青年開始使用武力光復乜乜相似。

鐵志老師說會繼續擔任《號外》主筆,明白《信報》過去數年的變化,大家心裡明白主筆一職可以持續多久。

《號外》可以「變回更lifestyle」,但什麼都變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