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濕滑的跑道,可以「跣死」幾多粗心大意的香港人?
關於落實興建第三條跑道,包括發哥周潤發在內,大家似乎集中討論造價高低並量化這1,415億元,例如可以建14.1萬個公屋單位,例如可以向全港18歲以上居民派3次6,000元以至購買軍備建國等。
除了造價高低,其他深入的討論包括:
1)環評報告或面臨司法覆核;
2)未真正諮詢公眾,航空公司可能反對;
3)民航處處長羅崇文因為總部醜聞正接受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聆訊(羅是機管局16名董事之一)及;
4)未就共用香港以北空域與深圳達成協議(《有線新聞》的故事做得好清晰)。
空域問題未解決將會令機三跑道得物無所用,因為未來第三跑只能降落不能起飛,情況等於你在紅隧出入口增建10條行車線也好,紅隧塞車的問題不會改善。
不過我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世上似乎再無任何人可以阻止梁班子政府,阻止他們借立法會議員拉布繞過一切監管,為所欲為。
撇除委任理工大學前副校長楊偉雄擔任特設不支薪的「科技顧問」,這次行會拍板興建第三跑的作價涉及1,415億元,本來有關基建開支須要像港深廣高鐵、蓮塘口岸、港珠澳大橋一樣經過立法會審議及撥款,不過一句「拉布阻住地球轉」便度橋繞過立法會自行籌募經費。
所謂的度橋是以機管局作為債務人進行發債。根據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及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意外地過渡性質的「梁粉」羅康瑞未有現身)陳述,1,415億元會透過以下方式募集:
1)建議開設機場建設稅,離境或過境旅客每名收取180元;
2)停止向政府發放10年股息;
3)以機管局名義發債。
我們要搞清楚概念上的問題,資產總值568.76億元(截至2014年3月底止)的機管局由政府擁有,立法會負責監察這個政府。
自2003年起每年或多或少均有向政府派息,其中2009/10年度更額外派發22億元特別股息,這些都是納稅人的資金,機管局停止向政府派息將直接影響庫房收入及左右著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派糖」意欲。
自2003年至2014年這11年間,機管局共向政府派發296.8億元利息,以正在遞增的利潤及派息回報計算,未來10年停止派息令政府少收的金額不會少於300億元(2013/14年盈利及派息分別是64.54億元及53億元)。
除了政府庫房少收利息,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機管局的單一大股東是政府,機管局因而可以享用AAA的信貸評。機管局管理不善導致破產的話,誰要負責?
截至2014年3月底止,機管局的借款總額只是49.37億元,總負債/資本比率只有10%,一旦大幅舉債而無力償債的話,政府有機會一力承擔。大家不要以為機會渺茫,機管局過去11年平均每年盈利只有31.16億元,即使計及每程出境的180元建設稅,能否承受舉債逾千億元(大家小心,舉債逾千億可能透過分批進行)附帶的利息支出仍是疑問(美國10年期國庫債孳息是1.91厘,未來加息的機會只會增加)?屆時機管局債券的主要買家,恐怕又是金管局。
為令外界相信有必要興建機三跑道,機管局預測了2015年至2030年的飛機升降及客貨運量,客運量預期會由2015年的6334.3萬人次(臨時數字)增加至2030年的1.02億人次。關於這個估算是否科學,包括開徵180元機場建設稅後會否影響過境旅客數量?
我不會逢梁必反,有效的話也不介乎興建三跑,只是每年少收的利息、將來要承受的違約風險,這一切涉及的都是納稅人的錢,我們應該關心了解,可惜梁班子偏偏繞過代議政制產生的立法議員。
究竟,這條濕滑的跑道,會「跣死」幾多納稅人的後代?不要只關心齊昕或齊昕老母,OK?
JL190320150858首刊於《識春》
我認為2020-2030的客運量預測圖有誤導性,橫軸從歷史數據每格代表一年突然變成每格代表未來五年,以致有急增的錯覺。
讚讚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567907?ref=lf8fc
讚讚
我有嘗試跟返比例,可惜出來的圖更古怪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