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到四、五十歲,一啲物業都冇、乜都冇,呢個人廢人嚟㗎啦!」假如閣下是二、三十歲,但在可見將來都不會有能力買樓置業的話,Sorry,你經已成為有錢可以賣祠堂的候自強眼中,一條廢柴。不少「成功人士」批評,青年人眼中只有一層樓,大學畢業便想申請公屋等於放棄自己。古語有云,有頭髮會有人想做洛賓(癩痢)。
我將會用比較長的篇幅去說明一條廢柴是如何鍊成的,要明白兩個概念/前設:
1)香港的物業是奢侈品。至少一般蟻民沒有父蔭、沒有慳妹護士女友下,難以獨力承擔一個普普通通450呎的元朗物業(有幾貴一陣再講);
2)香港的貧富懸殊嚴重,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達0.537、全球排名12,排11及10的分別是危地馬拉及哥倫比亞)。
有了這兩個Concept後可以再落深一層討論,原來「買樓好L貴」以及「香港有窮L」係兩為一體的問題,即是因為香港貧富問題愈嚴重會令到樓價愈來愈貴。
了解貧富懸殊與奢侈品的關係,大家可以重溫韓國經濟講師崔勝基(Choi Seung Ki,音譯老師)兩年前,一段20分鐘、名為《幸福的美國人與我們可憐的中國朋友》的短片。他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奢侈品可較外國任何一處地方都要貴,一台韓國製的54吋液晶體電視在美國賣173萬韓圜,在中國卻高達690萬韓圜。點解差咁遠?
講師以10萬元10個人分配為例說明,如果10個美國人每人平均拿1萬的話,中國則是1個人拿了9萬,而剩餘的9人每人拿1千。這種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導致大部份中國人只能買生活必需品,只有少數貴族才能買奢侈品。
賣奢侈品的老闆由於消費群體少,價格也就相應提高;在美國由於能買得起奢侈品的人多,價格也就相比之下便宜。
短片也就是中國的收入分配極其不公,導致中國大眾「沒法亂碰奢侈品,只能玩生活必需品」。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不因為國家窮或富,而是因為貧富差距的高低決定了奢侈品價格的高低。」
回來香港,以新元朗中心一個單位作為例子(例子來自《港股策略王》第12期),485呎單位叫價530萬元,撇除106萬元的首期,按目前按揭成數要求30年按揭的月薪要達到4.3萬元。Sorry,根據《2013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香港目前的月薪中位數1.41萬元(不過15至24歲的月入中位數只8000元,與2001年一樣),即是有工開不等於可以買樓,失業率3.3%亦不等於可以買樓,買樓只屬於少數有錢人可以負擔。
韓國經濟講師崔勝基的貧富懸殊理論適用於香港,發展商看到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他們只會不斷將物業包裝成豪宅調升售價(傳統豪宅要有子母門、前後門、工人房及停車場直達家門,無的話咪L扮豪宅),銷售的對象不是一般庶民,而是已發達的一批或那些買樓予子女的發達父母。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沒有父幹的青年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能成為廢柴,因為以1.41萬元月薪不會有能力負擔數百萬元的物業。看到這裡你可以就此打住,除非你想繼續了解香港貧富懸殊的成因。
政府在《2012年半年經濟報告》、有關堅尼系數的趨勢與解讀中解釋了,導致貧富懸殊的有4個原因,但前兩者特別重要(節錄):
1)移民湧入:跟入80年代之前,大量移民從中國內地湧入,導致總人口大幅增長。這批新來港人士雖然能成為促使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生力軍,但他們大多數的教育和技術水平都較低,往往只能從事低薪工作,故此另一方面亦難免令香港的低收入家庭數目增加,並集中在收入分布較低一端之下。
2)經濟轉型:經濟轉型之前,大部份工人的工作性質較為單一,其薪酬/職級階梯亦相對簡單。隨著經濟轉型進行得如火如荼,金融和其他專業服務業迅速發展,大批較高技術的職位應運而生,勞工市場因此更趨多元化。另一方面,市民受教育的機會增加,勞動人口的質素持續改善,加上其間經濟持續蓬勃增長,市場對知識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勞工需求日益殷切。
3)人口老化:最低收入組別中非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由1996年的55.7%大幅增至2011年的84.6%(不過當中沒有按揭或貸款的自住業主佔48.6%,這些住戶或擁有不同形式的資產)
4)住戶人數減少:家庭結構持續轉變,小家庭和核心家庭愈來愈多,以致住戶平均人數由1996年的3.3人逐步減少至2011年的2.9人,由於住戶收入部分取決於住戶人數,尤其是在職家庭住戶成員人數,因此,住戶平均人數下跌,加上人口老化,一般而言亦令住戶收入受壓。
看過上述4點而又略略留意我前文「香港有幾大鑊」的話,大家明白香港在單程證制度下衍生出新一代的貧富懸殊問題,作為奢侈品的樓價只會愈賣愈貴,今天畢業生或青年人買不到樓不是因為他們不勤力,也不是因為他們好高䳱遠,而是他們再努力也是徒然。
中國社科院去年年底發表《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訪問全國12家高校共4,110名大學生,探討民眾最關心社會問題:1)樓價、2)食品及藥品安全、3)物價、4)失業,及5)貧富懸殊,成為社會最關心的頭5項議題,其中樓價自03年起一直排在三甲內,09年及今年更兩度「榮登」榜首。
報告問了一個問題:「假如『現兜兜』俾一筆足夠支付首期的資金你,你會用來買樓嗎?」大部份受訪者不會買樓,因為,買了也供唔起。
點解會出現雨傘運動,點解陳佐洱口中的青年人在回歸17年後仍人心未歸,大家嘗試從經濟角度想想,青年人望見未知的將來本已燥動不安,何況根本望見的是沒有將來的將來?有什麼辦法不反?
JL170320151941首刊於《識春》
其他有關青年數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