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係2014年3月的時候,在《am730》寫過一篇題為「不發一槍」的文章,文章大篇幅用來講故事,講一個關於戰國時代齊國透過經濟戰攻陷楚國的故事。
故事大概的內容如下:
春秋時代齊國雄據中原,其他諸侯國包括宋、魯、陳、衛、鄭、曹及許等均俯首稱臣,唯獨處於南部的楚國與北方諸侯不相往來唔俾面,反之各諸侯認為南部禮教未開,楚國人都是「南蠻子」。對於農產品豐富可以自給自足的楚國,齊國霸主齊桓公一向視之為眼中釘,希望收編卻苦無對策,明刀明槍進攻的話,偏偏楚國軍事力量不弱,兩敗俱傷只會貽笑大方。
齊國下卿管仲跟齊王講了一句,「齊國『買下』楚國的策略,不發一槍裹挾統一。」即是統一唔一定要打仗。
無幾耐,楚國出現一批齊國商人,以高價收購當地獨有,卻只作食用的鹿,由賤價的2枚銅錢開始追貨,甚至謠傳齊桓公喜歡鹿這種動物,最後鹿價由2枚銅錢開始炒高至40枚銅錢,相當於一萬斤糧食的作價。當地農民開始放棄耕種,紛紛走進深山獵鹿,1年後楚國大片農地荒廢,糧食供應出現危機,不過「南蠻子」卻自得其樂:「原來賺錢咁容易!」樂於以賣鹿所得資金到其他國家入口糧食。
時機成熟後,齊國突統一發令,嚴格禁止各諸侯國與楚國通糧貿易,並不再高價購鹿,楚國在糧荒下,難民湧往齊國,其時湧往齊國的難民佔楚國人口40%,結果楚國不戰而屈,達到不發一槍裹挾統一。(管仲被喻為史上打經齊戰的第一人)
睇完故事是否有感而發呢?
換個時空,今天的香港究竟邊個係齊國、楚國,乜嘢係鹿?假如鹿是指自由行下的藥房、化妝品店、酒店等等,自由行一收緊,已被推高的租金怎辦?屆時可能屎都無得食。
究竟有幾嚴重?我統計了1993年至2015年期間的GDP、零售銷售、失業率、青年失業率等等關係,大家好容易會發現香港的GPD同零售關係頗密切,而青年(15至24歲)的失業率又同GDP、零售有密切關係,一旦零售放緩將會導致經濟逆轉,青年失業率可以去到29.4%及10.5%(2002年時),這些問題大家都不能不防。
當然今日講大家未必會意識問題,但當美匯指數升到去120時大家或者會開始擔心。
以下是2015年3月10日刊登的《am730》專欄的文章。
「Those born in the 1940s belonged to a particularly lucky generation. On average they were relatively rich as young adults and remain relatively rich today.」英國《金融時報》在2月23日以「No country for young men」為題,報道新一代年輕人面對失業、貧富差距問題,直言今天青年人生活質素大不如前,除住屋成本高企外,年代不同機會不同亦是主因。反水貨引發的衝突「周」而復始,青年人失業問題再成關注,我只能繼續講:「香港好大鑊。」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周末會見傳媒時提及青年失業問題,一貫指「政府高度關注青年失業問題,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均有青年發展基金,勞工處和僱員再培訓局等也有提供職前培訓。」他又指據統計處數據,去年11月至今年1月,20至24歲青少年失業率8.5%,涉約2.3萬人,數字屬一般水平。一般?翻查由93年到去年統計數據後,發現按目前走勢發展,香港將「好大鑊」,目前走勢包括:1)自由行被罵個狗血淋頭不再訪港;2)單程證制度續增加低學歷、高齡女性人口;3)港元升值人民幣貶值,港元兌人民幣之間的「折扣」收窄等。
截至去年第四季止,香港GDP、失業率分別是2.2%及3.3%,而15至19歲、20至24歲及25至29歲的群組失業率是12%、8.4%及3.4%。單從數據看似健康,但不能忽略零售銷售值11年來首倒退,全年跌4%。如未能扭轉跌勢或進入97年至02年零售業寒冬期。該期間零售銷售值分別跌8%、跌16.9%、跌1.5%、升0.9%、跌5.4%及跌1.9%,因零售業吸納大批青年,若進入寒冬,連青年人失業率大升。15至19歲失業率是10.5%、25.4%、28.1%、20.5%、25.9%及29.4%,而20至24歲是3.2%、9.7%、9.6%、6.6%、9.7%及10.5%。
青年人失業率可在一年間急升一倍,屆時不是政府搞甚麼青年基金可解決,如今天在屯門、上水反水貨客青年深受失業所害,未來1、2年人數只增不減,這些梁班子意識到?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的標題讓我想起高安兄弟(COEN Brothers)07年一齣電影,為承傳其「離奇」,電影譯名《200萬奪命奇案》,但原名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故事講述聰明貪心的獵人、看破世情的警長與冷血怪戾的殺手,自以為是不懂變化的「老人」,結果卻敵不過生命的無常與宿命,車毁人亡。反觀由老人政治主導的香港是No country for young men 還是old men?
DBC數碼電台財經台副總監,與其濫用資深傳媒人,叫財經記者就夠。
本文在3月10日於《am730》刊登。
nice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