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時間的概念,隨年歲改變。16、17歲的1年,很長;36、37歲的1年,眨眨眼彈彈指便完了,1年容易又過去。2019年開始,用一句簡單說話預告翌年,所謂的預告當然是鬧著玩,既不是陳導俊亦不是都敏俊,沒有預知鑑古能力,僅以六合神數馬後炮模式糊謅一番,來到2023年已是第四年六合神句。
2019年年尾為2020年提的一句是:「儲定半年糧」,當年未爆發COVID,說這句僅僅認為經濟在貿易戰下不容易過,大家有失業被裁的準備,半年糧是這個意思,誰知變成被封城呆在家半年?
經過疫症肆虐的2020年,我年尾為2021年提的一句是:「不用怕,因為怕亦沒有用。」這一句說的是2020年6月30日三讀通過《港區國安法》,對不少人根本未知威力甚或影響力,我只記得我向非建制派的忠告是不要心存幻想,沒有任何擦邊球的空間,到2021年公民社會的瓦解,回想社會大眾的感覺應該不是驚恐與否,而是單純的無力。
「走過必留下痕跡」是我為2022年下的註腳,基本上這句適用於2000年至2099年,恉因凡事走過必留下痕跡,說的既是因果循環亦是能量不滅定律,你昨天今天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均影響著明天後天,所以回看2021年年尾的一句,有點矇混過關。其實不然,當時想的是到了2022年,大家要明白凡事皆有因果,2018年爆發的貿易戰看似無疾而終,但其實從未離開,2019年發生的社會事件,對未來30年的香港甚至中國影響深遠,2020年的疫情,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2021年的公民社會瓦解,最終將2022年帶到臨界點,一觸即發。
2018至2022年,下元八運的最後幾年,走過皆留下痕跡,這些痕跡為2023年開展的九運帶來衝擊。
我在2022年年底的一句說話是「馬太效應」,簡單即是貧者愈貧。2023年有機會是準軍事衝突年,但相比起2022年的瘋狂加息,我還是將重心放到經濟層面。美國10年期債券被投資世界,視為相對零風險的定息產品,當10年期債息由接近0開始不斷上升,甚至升至4%水平,這個世界不會沒有反應,沒有反應只是你選擇不作反應或繼續裝睡。
最簡單例子莫過於10年期債息0%時,太古城呎價18,000元,債息升至4%甚至5%時,太古城呎價仍然是18,000元?說「馬太效應」因為有資產的人可以套現或可以將資金放在銀行,但月光族沒有資產的話,面對的是誇張的通脹,購買力的貶值。文匯大公等建制派媒體,每天都唱衰移英,說通脹誇張生活難捱,敢問一句,香港沒有通脹?兩電的士小輪巴士食肆加價的幅度小嗎?公務員薪酬幅度有3%了嗎?香港人生活過得容易嗎?
「馬太效應」是2023年的註句,若要多說一句,就是「亂」。2023是經濟衰退年,當經濟欠佳時保護主義及民族主義將會抬頭,這些都是由土金年進入火金年的預示,亦為九運之亂添薪加柴。